当前,全省20个极贫乡(镇)之一的简嘎乡脱贫攻坚正坚定前行。为让极贫地区的百姓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在简嘎乡脱贫攻坚的战场上,随处可见这样一群人:他们每天骑着摩托车行驶在乡间的小路上,进村入户,宣传国家脱贫政策,找脱贫方法、寻脱贫思路,拿出只争朝夕的精神,冲在前、干在前。他们被当地的广大村民亲切地称作“摩托车干部”。
山路崎岖,摩托车成“扶贫”路上主要交通工具
简嘎乡地处镇宁自治县最南端,2017年初,全乡建档立卡贫困户1441户5777人,贫困发生率48%,属国家一类贫困乡镇。
“天晴是沙漠,下雨是黄河。城里姑娘来了难生活。”简嘎乡乡间流行的一句顺口溜,讲述了多年来该乡道路状况的真实写照。
“站在街道上,一眼望去满街泥泞,稀泥深处能淹没到小腿。”这是简嘎乡驻村干部杨庆怀2014年第一次走进简嘎乡时看到的场景。他告诉记者,简嘎乡地理位置比较偏僻,进出只有一条通道,现在主要通道扩宽修好了,走起来方便很多,如果是一年前就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
“然而,主要通道虽然修好了,由于许多通村路或通组路山高路远,道路崎岖,路难通,汽车依旧难以到达。”简嘎乡农技站站长谢雨文在简嘎已经工作了25个年头,他告诉记者,一个地方穷自然有它穷的原因,简嘎乡最大的困境来自极差的自然条件,这里不仅地理位置离县城较远,村与村之间也大多被群山阻隔,村民都生活在群山之中,交通闭塞导致思想观念也比较闭塞。
“极贫乡要脱贫,关键在人。正是因为简嘎乡穷,才更需要一支‘能打硬仗’的扶贫队伍在前面冲锋陷阵,才能保障简嘎乡在2020年实现全面小康。”简嘎乡副乡长颜家林告诉记者,自2016年9月简嘎乡被列为全省20个极贫乡镇之一后,简嘎乡全体干部就铆足了干劲、争分夺秒推进精准扶贫工作,并在全乡8个行政村派了12名专职驻村干部,实行“一对一”帮扶。
上山下坡都是坎,站在山头面对面,走路半天难见面。简嘎乡部分偏远村寨山路崎岖,部分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家门口路况不佳,车辆难以通行。以前,驻村干部了解情况、收集信息有时只能靠自己的双脚,费时费力很不方便。
颜家林告诉记者,为方便驻村工作的开展,拉近驻村干部与群众间的距离,简嘎乡驻村干部自己买来了摩托车作为主要交通工具。由于12名驻村干部骑的摩托车在各自驻村工作的村寨跑的次数多了,因此被当地村民称为“摩托车干部”。
“摩托车干部” 进村为民办实事
8月3日,记者在简嘎乡政府见到29岁的驻村干部杨庆怀,他是简嘎乡12名“摩托车干部”中的一员,家住紫云县城,2014年考入简嘎乡工作。
从与杨庆怀的谈话中记者了解到,他已经连续五周没有回家了。“许多周末都赶上省里或者市里、县里的领导下来督查扶贫工作,只能放弃休假的念想。”杨庆怀说,目前工作的重心就是尽快让简嘎乡的群众脱贫,上面的领导都不放假,基层的驻村干部更应该坚守扶贫阵地。“这也是对我们驻村干部的考验,我们是为老百姓干实事!”杨庆怀补充说道。
“忠孝肯定不能两全。”杨庆怀坦言,许多时候他也会想家,尤其在遇到一两个月不能回家的时候,突然回到家中,连自己的儿子也会感到生疏,心情会感觉特别难过。“感谢家中的妻子,对我工作的理解。”
作为驻村干部,每天早晨,杨庆怀都要骑着自己的摩托车进村入户,穿梭于田间地头,听民声、解民困,距离近的地方骑上10分钟路程,偏远的村寨要两小时。他日常的工作就是给村民宣传扶贫政策、推进村里的扶贫产业项目,精准扶贫户识别认定、解决村民矛盾纠纷等。
驻村工作难做,少数民族极贫乡的驻村工作更难做。“刚下村工作时,许多群众对我们的工作表示不理解。”杨庆怀说,极贫乡镇的群众“等、靠、要”的思想相对严重,刚驻村时,工作很难开展。
喜妹村驻村干部韦永祥告诉记者:“单说一个精准扶贫户识别认定工作就遇到了许多困难,由于简嘎乡地处少数民族集中区,驻村干部首先就遇到语言不通的问题,与群众交流,需要村干部在一旁做翻译。当地群众思想观念长期闭塞,文化层次极低,在驻村干部统计收入状况时,许多群众连基本的‘斤’、‘亩’的概念都不懂。我们要识别一户精准扶贫户,骑着摩托车至少要向这户群众家里跑上五趟,而这样的精准扶贫户,在一个村就多达80户。”
“白天村民都要忙在地里干活,许多时候只能晚上骑着摩托车深入到群众家中。”简嘎乡播西村驻村干部汪于,到简嘎乡工作三年,让他感受最深的是晚上骑着摩托车经过崎岖的山路去村里开展精准扶贫识别工作,每次干完工作,从村里出来,已接近晚上11点,冬天冒着寒风,还要一个人骑着摩托车回到镇上,好在第二天上班把识别的表填上,汇报到乡政府。
“尤其在动员群众易地扶贫搬迁的那段时间,每天频繁的跑,1个月的摩托车油费就超过500元。”汪于告诉记者,简嘎乡贫困人口多,脱贫任务重,相应的扶贫项目也比其他地方多,小到项目土地协调,大到上万亩的精品水果种植,都需要驻村干部一一去协调、落实,驻村干部干的每一件事情都是贴近民生的实事。
摩托车进村拉近干群距离
从2016年9月,简嘎乡被列入极贫乡镇以来,经过一年的努力,简嘎乡农村基本实现了村村通水泥路。有了这个条件,驻村干部下村原本坐上汽车就可以到达大部分村子。
可是,为了更接近群众,更好地近距离服务群众,及时解决群众的困难,简嘎乡的驻村干部甘愿放弃乘坐汽车,依旧选择做一名“摩托车干部”。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简嘎乡的“摩托车干部”每周三四天骑摩托车下村,寒来暑往,干部渐渐与群众交上了朋友,对群众的感情深了,工作起来能有百姓视角,通过对当地少数民族语言的学习,说话也用起了百姓语言,驻村干部与群众的感情更深了,工作开展起来也顺畅了。
“与群众交心,才能以心换心。”杨庆怀告诉记者,通过一年多的驻村工作,面对面与群众打交道多了,也让他切实感受到了少数民族地区群众淳朴的一面。如今,群众对驻村干部的信任与支持越来越多了。
驻村干部习惯了骑着摩托车下村,群众看得见、喊得应、追得上,有困难和问题都能及时反映解决了。村民纷纷表示,这样的干部让他们感觉很亲切,更加接地气,通民气,他们很喜欢。
颜家林说:“‘摩托车干部’群众看得见、喊得应、真正让干部沉得下、留得住,很实在。”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