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个人中心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公开 > 建议提案
镇宁自治县农业农村局关于对县政协十三届第四次会议第45号提案的答复
来源:镇宁自治县农业农村局 作者:镇宁县人民政府
字号:

陈扬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进一步强化生姜种植病虫害防治的提案》已收悉。感谢您对我县农业工作的关心和支持。现就提案提出的有关问题答复如下:

生姜为镇宁自治县农户自留品种,栽培历史悠久。由于农户长期种植生姜,土壤残留菌源丰富,而我县种植生姜的田块均为山区,田间小气候容易形成,加上我县6-8月份雨水较为集中,田间积水易导致生姜地下块茎感染姜瘟病菌,引发姜瘟病的爆发。姜瘟病又称姜腐败病,为生姜的主要病害之一。发病初期,叶片尖端开始枯萎蜷缩,发病中期感病部位逐渐向叶面延伸,病害严重时,整个植株变为黄褐色,最后全部枯死。姜瘟病严重时,生姜会成片死亡。姜块患病后,会出现水浸状黄色病斑,逐渐软化腐烂,并散发出恶臭味。据调查,姜瘟病始发期在6月下旬,7—8月随着雨日雨量增多加速姜瘟病的暴发,一直到采收结束均可能发生该病害。高温高湿的田间小气候易造成病害加重,地势低洼、排水不良的黏质土,开沟浅排水不良的田块,发病重。该病的初侵染源为土壤、姜种及病株残体带菌、雨水、地下害虫、农事操作等;高温多湿、时晴时雨的天气,早晚雾气重、山区、地热槽子等湿度大,也利于病害发生蔓延。为做好姜瘟病的预防,我局积极采取以下措施进行防控:

一、组织保障。制定生姜病虫害监测预警和综合防治工作方案,建立健全以局领导到为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的领导小组,具体负责的相关站、室技术员、各乡镇(街道)农业服务中心技术员为成员的生姜种植技术指导组,积极指导全县生姜病虫害防治。

二、合理种植

(一)选地。选地时,不选低洼积水、粘性土质种植,选择土质肥沃、有机质丰富的地块,最好选择水旱轮作、前茬未种植过辣椒、西红柿和茄子等的田块进行种植,对于发生过姜瘟病或种植过茄科蔬菜的地块,确保3年以上再行轮作。选择肥沃疏松地块,排水良好,深挖田间排水沟。

(二)整地。冬闲地种植生姜在11月~12月深耕,通常深度为25cm,有效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温度,有利于种子发芽和根系生长。有条件的地方可以深水灌地15d,可杀灭田块中的病菌和虫卵,有效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开春时需要再次翻犁细耙,改善土壤结构,提升土壤温度。若地块种植了冬季作物,作物收获后,应翻犁耙细,经过5d晾晒,起垄种植。起垄时,应顺坡由高至低进行,按宽1.5m~2.5m起垄,保证垄沟深度为30cm,宽度为30cm,垄净宽在1.2m~2.2m范围内。为避免出现积水问题,应将垄整成高垄低沟,呈盖瓦状。姜地周围应开挖背水沟,深度与宽度均为40cm,大沟小沟沟沟串通,确保排水通畅,做到厢面不积水,不淹水。整地环节,应施足底肥,每公顷土地施入3万kg腐熟的农家肥、225kg氯化钾、75kg多元素微肥、225kg硫化钾、750kg复合肥、750kg过磷酸钾,将其充分混合拌匀后,作底肥施入生姜种植地。

(三)播种

1.生姜在温暖湿润的环境中更易生长,通常地温高于16℃就可播种,合理选择播种时间,若播种过早,会导致低温冻害、干旱缺水问题,影响发芽,出苗迟。若播种时间过晚,会导致生长期过短,降低产量,镇宁小黄姜播种时间以3月下旬至4月上旬为宜。播种过早或过迟都会影响姜苗的生长。

2.播种过程中,采用高畦,垄厢开沟,厢上开沟栽培,播种时结合姜芽强弱、大小,分级播种,保证沟深10cm~15cm,株距26cm~30cm,行距35cm~40cm,姜种顺沟斜放,姜芽统一朝南排列,然后盖上一薄层细土,在撒入农家肥或少许化肥,最后盖细土3cm左右即可。播种过程中,应结合姜芽强弱、大小,分级播种,通常播种量为300kg/667㎡,密度为7000~8000株/667㎡。

三、管护技术措施

(一)合理控水。镇宁生姜种植时,保持土壤湿润。生姜出苗环节,为避免地表板结影响幼苗出土,通常无需浇水,春季降雨较多,应保持70%左右的土壤湿度,同时雨天需要注意开沟排水。姜出苗后,地表温度较低,降雨后抢晴进行中耕1~2次,并及时清除杂草。生姜植株在7月份时为生长旺盛时期,植株逐渐封垄,杂草生长数量减少,根茎膨大速度加快,根系逐级增多,不适宜再进行中耕,有杂草可及时拔除,以免伤害根系。由于姜生长速度加快,生长量较大,且蒸腾面积逐步扩展,但因生姜植株根系较浅,水分吸收能力不够强,对土壤中的水分无法得到充分的利用,要做好排水管理。

(二)除草。生姜种植后,当出芽率在5%以上时,进行第一次中耕除草,由于生姜为浅根作物,除草时以浅耕为主,可提高土壤透气性,还有助于根系吸收更多的养分和水分。中耕除草最好在大雨后天气晴朗时进行。生姜出苗后,全生长期结合追肥再进行2次以上的中耕除草,也可人工进行拔除杂草。

(三)合理施肥

1.施肥技术。生姜种植管理中,施肥属于较为关键的工作,通常需要进行三次追肥,一是壮苗肥,二是生长肥,三是根茎胀大肥。同时推广配方施肥,增强有机肥及磷、钾肥,提高植株的抗逆能力。生姜一般亩施充分腐熟农家肥1500kg,过磷酸钙80kg,进人生长盛期,需水量多,保持土壤相对湿度75%~80%,追肥1次,每667㎡施尿素15kg或三元复合肥50kg。此外,根茎膨大期,中耕施肥时应做好培土工作,避免根茎暴露于地面。

2.应用有机肥与物理杀菌技术。镇宁自治县开展生姜种植工作时,应选择科学的管理措施,通过绿色有机肥与物理杀菌技术的应用,降低农药化肥用量,减少农产品中化学药剂残留量。因此,生姜种植前,应使用经过高温灭菌的有机肥,如发酵后的鸡粪中,具备较多生姜生长所需要的营养元素,在高温灭菌下,可有效保存营养物质,有助于生姜生长。土壤在化肥多年影响下,会出现土壤板结变硬情况,会影响植株成活,通过施用有机肥料,经过2-3年,可有效缓解这一问题。

(四)做好监测预警

1.开展发生情况调查。定期开展种植坝区主要农作物病虫害调查,编制下发《病虫情报》,建议乡镇(街道)及时转发情报到辖区各村村委人群集中的地方进行张贴,将防治用药配方及时公开在公示栏,保证种姜户及时购买对路农药进行防治姜瘟病、炭疽病、斑点病和姜螟等。

2.结合田间调查做好防控准备。由于姜瘟病始发期在6月下旬,7~8月随着雨日雨量增多加速姜瘟病的爆发,一直到采收结束均有该病的发生。在这一阶段我局植保植检站积极开展定点监测,一经发现生姜叶片尖端开始枯萎蜷缩,及时下达病虫情报做好预防;发病中期感病部位逐渐向叶面延伸,病害严重时,整个植株变为黄褐色,最后全部枯死,指导农户彻底拔出并使用防控药剂清理姜穴,避免交叉感染。同时指导农户在将受害姜种及病株残体带菌、雨水、地下害虫等带出田外集中密封处理;尤其对高温多湿、时晴时雨的天气,早晚雾气重、山区、地热槽子等湿度大,也利于病害的发生蔓延,加强防控。

3.适时组织化学农药防治。发现中心病株要及时拔除,再用杀菌剂及时喷施彻底灭菌,避免病菌蔓延繁殖。防治药剂可用20%噻菌铜乳油或12%中生菌素可湿性粉剂或20%噻唑锌悬浮剂灌根防治1~2次,也可使用上述药剂对着叶面与根茎部位喷施喷透,连喷2~3次,防治效果良好。

4.田园清洁。拔出的生姜病株及时带离种植地,采取集中深埋或密封处理,避免病菌在腐烂过程扩散,同时加大对感病姜穴的药剂防治,杜绝土壤中病菌交叉感染,成为再浸染源,影响周围正常生姜的生长。

四、加大技术宣传培训。每年我局积极召开生姜种植技术培训会,把生姜种植中存在的短板及解决办法,进行详细讲解。如,2024年3月中旬,县农业农村局相继中北片区10个乡镇(街道)召开生姜种植技术及病虫害防控技术培训会10次,在六马镇组织南片区4个乡镇种植户开展1次培训,累计培训11期次,培训种植户550余人次,发放技术资料1000余份。会上技术员结合生姜习性,从选种、种植标准、肥料使用、全生育期病虫害防治等进行讲解,并与参会农户积极互动,种植户纷纷表示学有所得,并将运用于种植中。生姜正是田间管护关键时期,我局持续根据生姜田间长势及病虫害发生情况,继续开展定期或不定期的培训,确保生姜病虫害防治技术家喻户晓,为农户增产增收做好准备。

镇宁自治县农业农村局

2024年7月10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

上一篇:
下一篇: